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學校思政教育展廳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,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育人成效。優秀的展廳絕非簡單的圖文堆砌,而是需要通過系統性設計將思政教育從"被動灌輸"轉化為"主動浸潤"。結合教育規律與設計實踐,優秀的思政教育展廳應具備以下三大核心要素。
一、內容為王:構建邏輯化的敘事體系
思政展廳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的思想深度與邏輯精度。設計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構建"歷史-現實-未來"的時間軸與"理論-實踐-價值"的空間軸。在內容編排上,應打破傳統章節式陳列,采用主題單元化敘事,如將"理想信念"主題拆解為"信仰的力量"“時代的召喚”"青春的擔當"三個遞進層次,每個層次通過文物、檔案、多媒體等多元載體立體呈現。
特別注重挖掘校本資源中的思政元素,如校史中的紅色故事、校友的奮斗事跡等,使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形成共鳴。清華大學"初心映黨旗"展廳通過展示鄧稼先、楊振寧等學長的手稿與實物,讓科學家精神具象化,這種"身邊人、身邊事"的內容設計遠比抽象說教更具穿透力。
二、體驗為要:打造沉浸式的互動場景
當代學生作為"數字原住民",對互動體驗有著天然需求。優秀展廳需運用數字技術構建"可觸摸、可參與、可感知"的教育場景。在空間設計上,可采用"環幕影院+VR體驗+互動裝置"的組合模式,如"重走長征路"展區通過VR技術還原過雪山草地的歷史場景,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革命精神。
互動設計應避免為技術而技術,需緊扣教育目標。復旦大學"真理的味道"展廳設置"真理之問"互動墻,學生可通過觸摸屏回答"什么是信仰""如何踐行使命"等問題,答案實時生成數據圖譜,既強化了參與感,又實現了教育效果的即時反饋。這種"體驗-思考-內化"的閉環設計,才能真正實現入腦入心。
三、育人為本:構建持續性的教育生態
思政展廳不應是靜態的"展覽館",而應是動態的"教育場"。優秀設計需考慮展廳與課程教學、實踐活動的有機銜接。在空間規劃上預留研討區、備課區,將展廳資源轉化為思政課的"活教材"。中國人民大學"紅色走廊"展廳與思政教研組合作開發"展廳里的思政課"系列教案,形成"課前預習-展廳教學-課后實踐"的教學鏈條。
同時建立"學生講解員"培養機制,讓學生從參觀者變為傳播者。北京師范大學"師者之光"展廳通過選拔培訓學生講解員,使學生在準備講解過程中深化對師德內涵的理解。這種"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角色轉換"的設計,讓思政教育實現了從"要我學"到"我要學"的轉變。
思政教育展廳的設計本質上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表達。唯有堅持內容的思想性、體驗的互動性、育人的持續性,才能讓展廳真正成為培根鑄魂、啟智潤心的"第二課堂"。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,未來的思政展廳將更注重虛實融合、個性適配,但不變的是對"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"初心的堅守。這既是設計的出發點,也是檢驗成效的根本標準。
【本文標簽】 思政教育展廳 思政教育館 學校思政教育展廳設計
【責任編輯】聚橋文創